时间:2018-06-21 17:50 来源:东北都市报 作者:admin
央视网消息 :在5月28日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科技创新多个层面的问题,金句频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

央视网消息 :在5月28日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科技创新多个层面的问题,金句频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这些话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引发了热烈反响与共鸣。

新时代科技强国动员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表示,今天新闻,这是总书记在面对新时代下,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的大的历史格局下,站在中国走向强起来和建功新时代的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当中一次动员令。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大格局的视角,深刻分析了中国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严峻紧迫的挑战。他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认为,要抓住这个科技革命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一个挑战是国际上的大国竞争,如何实现突出重围,是我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第二方面是我们国家本身科技发展又处在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点的突破到系统提升的一个关键阶段,科技当中管用的、实用的技术还不够多,原创的成果还不够多。
除了来自国际大背景的严峻挑战,在国内小环境方面,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重点体现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李晓红说,总书记用了形势逼人、挑战逼人还有使命逼人,这也是给科学界专家们提出新的任务,我们现在确实是要深刻深入地分析国家在创新驱动发展当中,哪些有优势,哪些还是短板,如何补短板。

部署明确 抓牢自主创新
形势严峻逼人,中国怎么办?中国要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目标,主攻方向和具体目标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总书记从五个方面作出了部署:
第一,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第二,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第四,新闻资讯,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潘教峰说,这几点逻辑上是环环相扣,是科技发展全方位布局当中最关键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布局。
总书记提出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极大激发了科技工作者们勇于创新的热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认为,习主席的重要讲话,讲到了我们心坎里。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谈到自主创新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对于这一点,中科院院士、量子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潘建伟深有体会。
2016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跑者。然而,成功的背后,潘建伟也曾遭遇卡脖子的困境。
潘建伟告诉记者,本来我们发射可以更早一点,如果说有些技术,比如说我们空间的光学跟踪瞄准,和空间的光学通道建立的技术。如果当时能够比较方便地从欧洲引进的话,那我们的卫星可能早两年就发射了,但当时我们进行长期沟通,至少聊了两三年左右,当时他们有器件,因为某种协议和条约方面的原因,受到了美国的限制,没有得到许可,所以我们就是没有办法弄了。
关键技术买不来怎么办?只能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潘建伟联合了国内多家研究机构,优势互补,协同攻关,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攻克了这一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对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既形象又深刻的语言,激起院士们强烈的共鸣。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说,我们鼓励创新,也认识到创新不是嘴上喊喊那么简单的,往往它是九死一生的,真正从事创新的人是比较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坐冷板凳。
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几乎每一位院士都经历过严峻的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是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他研究的领域是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李家洋的目标是为中国人培育既高产又好吃的大米。目前,李家洋的研究团队已经是这个领域的世界领跑者。然而,当初为了寻找一个理想株型的水稻功能基因,李家洋也曾经历过长达10年的苦苦探索。
湖南长沙义士奔赴千里看望《六四天网》 本网获悉,长沙义士们在九月初了解到,黄琦先生一共三次入狱,总刑期达20年。 2016年11月第三次被捕后,老人家一直为儿奔波,直至2018年12月在北京被绑架后遭软禁,至今无人身自由...
上海维权人士崔群从黑监狱获释报案警方 上海虹口嘉兴街道公民崔群因进京上访被截回当地,随即被嘉兴街道关进黑监狱,期间手机身份证等被收走,至今身份证被扣押。近日获释后的崔群控诉自己遭到非法拘禁的经过,报警...
郭兴梅案宣判旁听记 2025年10月30日,渝北区人民法院三法庭。下午两点三十分,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踏入法庭,四十余个旁听席已座无虚席。那些人坐得整整齐齐,每排十人,年轻健壮,目光如炬,一看就知...
民生观察:刑讯逼供手段的残忍让人窒息 河北省石家庄市“5·25专案”刑讯逼供致人死亡事件,是一起震惊全国的执法恶性案件。2022年7月,33岁的暴钦瑞涉嫌寻衅滋事被新乐市公安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一家宾馆被“指居”...
全美声援于朦胧:当真相被掩盖,沉默便 2025年10月19日中午,旧金山中国民主党成员及民主人权人士举行了声援行动,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青年演员、歌手于朦胧(Alan Yu)离奇坠亡事件,并要求中共当局公开真相、追究责任...
铁网之下的沉默:被奴役的维吾尔人 几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在电脑前看视频。 画面里,一位维吾尔母亲隔着铁栅栏呼喊孩子的名字。风很大,声音断断续续,她的手被警察推开,身影被摄像头掠过。视频只有几秒,却让我...
无锡转业军人被警察打至昏迷 投诉反遭刑 无锡沈爱斌遭警察殴打重伤后再被刑拘。施暴者锡山区东亭派出所副所长戴沣被登上恶人绑榜。(网路图片) 【大纪元2025年11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李熙采访报导)日前,无锡转业军...
一个拿着手机拍摄的人——声援张展 我一直在关注这个瘦弱的女子。她看似柔弱,却有一颗坚定的心。 她叫张展。因为在惨无人道的疫情封控期间拍下了政府不愿被看到的真相,她被指控“寻衅滋事”,判刑四年。2024年...
漳州监狱被曝生产奴工产品和体罚犯人 图为福建省监狱分布图。(网页截图) 【大纪元2025年11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李圆明采访报导)一名曾被非法判刑的大陆政治犯,近日向大纪元控诉他在漳州监狱的遭遇。他说,漳州...